家纺品牌中心
  • 纺织历史:带您走进真实的周村“大染坊”

    2013-03-11 11:00:16评论:0 点击:

  还原真实的“大染坊”

  清末民初,在济南有两家山东最着名的私营民族企业是桓台人创办的。一个是以索镇苗海南为代表的苗氏家族企业成通纺织染厂,另外一个就是以新城镇乔家村张东木为代表的张氏家族企业东元盛印染厂。剧中陈六子的原型就是东元盛创始人张启垣。

还原真实的“大染坊”

  清末时,周村商贾云集,是闻名全国的“旱码头”,纺织业达到鼎盛,随之染丝业应运而生。1898年,张启垣看到了商机,从新城来到周村,与内弟史懋增兄弟各出250吊,在周村创办了东元盛。但染丝业务不好做,东元盛改染洋布,时称“本染坊”。因洋布是“洋布行”供给,为追求高利润,布行设法压低印染加工费。为摆脱盘剥,东元盛采取了自购、自染、自销的办法,获得了很大利润。

  1916年,军阀吴大洲率兵进占周村,抢劫银行和布庄,东元盛被洗劫一空。史懋增兄弟索要东元盛股份,掌柜张启贞厉声说,“破产是兵变所至,非经营之误,要遵守合同,东元盛要继续经营”,据理力争,对簿公堂,胜诉。后东元盛发达,仍然保留着史家股份,直到解放。

  当时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济南成为交通枢纽,商业日趋繁盛。具有战略眼光的张启垣果断地带着两架风箱、两口铁锅、数十条杉杆,把工厂迁到了济南制帛寺,租房建厂。当时东元盛资金紧张,染料昂贵奇缺。在桓台当教师的二弟张启运,从田庄公义钱铺贷款铜元200吊,解决了资金困难。三弟张启贞把储藏在原“协和永”仓库内的染料运到了济南,解了燃眉之急,新厂很快投入生产。当时一种叫“莱芜染”的深蓝布深受人们喜爱。1917年春,东元盛从莱芜重金聘请师傅,添加设备,增设“莱芜染”。春、夏两季“本染坊”业务多,秋、冬两季是深蓝布的畅销季节,业务利润大增。

  1924年,市场白布价格走高,当时桓台马庄、唐山一带盛行织布。张启垣、张启贞利用家乡人的便利,在新城“撒机织布”。(撒机是指当时找农民织布的术语)。每逢新城大集,张启贞组织人员定期发放棉纱并收布。因棉纱比自纺的棉线好用,且省去了自购棉花自纺线的工序,受到了织布户普遍欢迎。仅西毕、荣家一带就发展到织布机700多台。撒机收布提高了企业利润,结束了东元盛买布印染的历史。

  此间,东元盛创出“白猿”、“群英会”、“登坛拜将”等各种棉布名牌,产品远销省内外,到1926年积累已达7万多元,成为济南非常有钱的印染企业了。

  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东元盛的经理们决定向机械化发展。1929年夏,从天津购进三轴轧光机设备。1930年,张树椿从上海购进染槽、筒式烘干机等设备,并开设了东元盛铁工厂。东元盛通过大机器生产,创出了“爱莲生香”红布,“旭日”蓝细布、青细布等名牌。经营好,销量大,两年的时间里,东元盛积累了20多万元。1933年,东元盛从日本购进丝光机、烧毛机等设备,铁工厂又自制拉宽机、精练罐等设备,在济南北园边家庄购地30亩扩建新厂。1936年又从日本购进“上野式”织布机两台,铁工厂仿制60台,安装织布车间。专织受群众喜爱的“线哔机”和“提花呢”等斜纹布。因大量购设备,建新厂,又赶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企业曾一度出现经济危机,但依靠良好的信誉和拥有的知名品牌,获得了银行界的大力支持,化解了危机。东元盛在60多台织布机的轰鸣声中,日染白布上千匹,执机染之牛耳,成为济南首屈一指的“大染坊”。由手工操作到大机器生产,张启垣、张启贞兄弟完成了从手工业者到资本家的外在转变,等到他们退出历史舞台时,留给少掌柜张东木的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企业了。

  1937年,在日寇侵华战争的炮火中,以张东木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第二代,扛起先辈大旗,登上了东元盛的历史舞台。

  1937年,在日寇侵华战争的炮火中,以张东木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第二代,扛起先辈大旗,登上了东元盛的历史舞台。

    以后我们会为大家继续讲解“大染坊”二代张东木的故事!


老裁缝家纺官方加盟平台

分享到:

扫一扫,转到手机阅读:

纺织历史:带您走进真实的周村“大染坊”

相关热词搜索:纺织 周村 大染坊 真实

上一篇:2013深圳家纺展今日闭幕 回顾精彩瞬间
下一篇:95届历史 中针会已成为家纺内衣行业第一展会

相关阅读:

Copyright (C) 2010-2011 hometexjo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家纺加盟网 南通文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09813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