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15:25:51评论:0 点击:
以前的制造业工人都去哪儿了?
近年来,部分在外农民工陆续返乡种田,随着一些农作物价格上涨以及网络时代信息更畅通,不少人也能从农产品中寻找到商机而发家致富;部分农民工打工几年后有了点储蓄,便辞工做起一些小买卖;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则更愿意选择服务业而非工作普遍比较辛苦的制造业。
目前,珠三角制鞋业的生产主力由“60后”、“70后”以及部分“80后”组成,而强调自我的“85后”、“90后”因换工频繁、流动性大,从而成为令经营者头痛的一族。曾经,这些制鞋老板是多么喜欢年轻气盛的员工,而今天,他们却不得不承受着工人老龄化以及制造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
广东一家上市鞋企的老总顾昌(化名)刚与多名满50岁的女工排除万难才签下了劳务合同,这些女工原本就是他的鞋厂里的工人。顾昌从台湾地区将工厂搬迁到广东之后,不知不觉有些工人已跟随他工作了十几二十年,并首次出现一批达到退休年龄的女工。
不过,顾昌还是选择了继续聘用这批女工,因为一方面很难招到合适的年轻工人,另一方面,这些老工人在制鞋技术、敬业态度等方面上都比部分年轻人胜出许多。不过,他前不久被相关劳动部门告知,这些女工已满50岁,达到退休年龄,不能继续签劳动合同,只能改签聘用合同或劳务合同。而这将带来诸多新问题,例如,这些女工不能再缴纳“五险一金”,然而,有些人因比较晚外出打工,或以前在别的工厂工作没有缴纳社保,尚未交足15年的社保,这意味着可能享受不了某些福利。就此问题,顾昌正在跟相关部门沟通,期待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此外,签署劳务合同的这些女工,劳动风险责任要自行承担。为此,顾昌自掏腰包,为这些达到退休年龄的女工买了商业意外险。与此同时,他也在担忧,现在传统制造业运营成本节节攀升,利润越来越薄,随着负担越来越重,自己的工厂都不排除有一天迁走的可能,一旦企业支撑不下去,这些工人尤其是老龄工人该怎么办?
由于维权意识提高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原先许多不愿意缴纳社保的工人都主动提出要缴纳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并要求工厂将之前未缴纳的补上,这涉及到一大笔费用,有些老工厂运营者因此干脆关闭珠三角工厂,转向其他地方建厂或投资其他领域。投资楼市或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远远高于工厂的利润,而且风险以及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曾经风光一时的传统制造业,如今逐渐被边缘化,而白菜价的订单、微薄的利润,如何让农民工体面地工作以及老有所依,这成为工厂经营者以及社会正在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