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5 10:28:18评论:0 点击:
中国的纺织业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在一代纺织人的心中留下了多少忘不去的印记。这60年里,中国家纺经历了由“荒芜”到“繁茂”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家纺产业的成长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发展速度让人震惊。但在这条路上,有些让人怀念的名字,让我们今天想起他!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名词——“家纺”
如果倒推60年,那时候铺的盖的都是去市场买块布,然后到裁缝店,量身订做的。
市场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件套,只是面料和床单,后来,娶媳嫁女流行‘十铺十盖’,陪嫁用的被子都是自家亲手缝制出来的。十年前人们也就将他们称之为:床单、被套、床上用品。那家纺的名字什么时候叫起来的呢?
1994年,博洋在国内率先提出“家纺”概念,博洋真正第一次将“家纺”注册进公司名称,家纺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一个行业的革命。使博洋在行业内令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的家纺从博洋开始”的美誉亦由此而来。
南海三宝——“南海三兄弟”
业界说起中国家纺的起源,大都认为起源于广东。那个时候称霸市场的“南海三兄弟”:富士、帝豪、雅诺士,一度席卷了整个东南沿海市场。“南海三兄弟”怀着一个最朴素的理念起家:以低廉的价格帮助忙碌的农民完成娶媳嫁女“十铺十盖”的愿望。那时候的生意非常好做,虽然利润很薄,但一年下来能卖出去上万床。
后来广东涌现了一批家纺布艺品牌。客观上说,‘南海三兄弟’推动或影响了中国家纺产业的进程,他们是中国家纺品牌的启蒙者,也是第一批试水消费终端的企业家。他们被当地尊称为‘南海三宝’。
影响几代人的上海“老三样”
回首60年家纺产业发展的“点与面”,不能不提到影响几代人的上海“老三样”:民光、凤凰、太平洋。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提起这三样无不连声赞叹。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如果谁家床上有一套太平洋牌的床单,那是极其荣耀的。据记载,民光、凤凰、太平洋曾经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各地百货大楼无不销售着这些产品。
上海“老三样”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这些国有企业产品品质也始终保持一流,再加之市场没有市场竞争,因此成就了其持续辉煌。
如今,这些“老三样”有的已销声匿迹,有的依旧持续辉煌。但在那个年代,它们是不折不扣的王者,是时代当之无愧的标杆,因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定格符号。
那时候没有南通、余杭、滨州、文登、海宁等一批产业集群地,农贸大集是当时床上用品销售的主要场地,如现在闻名于世的叠石桥家纺市场,当初的雏形也是如此。从小摊小贩式的路边叫卖,到个体户注册经营,再到产业集群的联合体。
中国家纺产业没能摆脱中国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定律,也是从“荒芜”到“繁盛”的渐进过程。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经历了很多不平凡的历程,他们在中国家纺路上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永远保留和怀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