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1 09:32:07评论:0 点击:
6月19日上午,2012年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宁波开幕,其主题是“品牌商业模式与供应链创新”,本次大会为期3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海泉参加会议并致辞,今日大会将圆满闭幕。
会议将重点探讨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经历了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如何依靠商业模式的设计重新思考和判断企业的“商业方向”,重新构建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平衡供应链关系,利用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2012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上,有专家提出,“即使现在中国所有服装企业都停产,光是仓库里的压库货,起码能供国内服装卖上三年。”中国服装面临销售下滑、库存高涨的困境,库存已成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命脉”。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3家上市纺织服装企业,去年库存662.98亿元,比上年提高了20.67%,占流动资金比重上升到43.32%,比上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已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其中的一环。但是他们大多是以OEM的形式集中于供应链的低端,属于供应链中的“被整合者”。
另外一部分建立了内销供应链的服装企业,同样也会被“库存”所困扰。“因为他们沿用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规范的市场交易,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供应链整体优势的发挥。
“库存”意味着企业没有根据市场调节来设计供应链结构,某些链段产能过大,节点之间比例失衡,而其背后,是服装产业长期扁平化发展必然导致的过度竞争。
“供应链的竞争力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环节的竞争力,而是一个产业链通过品牌整体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伏广伟说,就像一粒纽扣,为某一件服装量身定做,这粒纽扣的价值已经不再是我们看到的表面价值了,它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定价权,而它的价值是由整条供应链所创造的。
“未来的竞争,将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可能是中国服装业最早深刻认识到“供应链竞争”的企业家,雅戈尔也是中国最早以延长产业链来破解产业扁平化的服装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模式,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厂,并长期以10%的加工环节支撑着整个供应链100%的利润。
但这是一种不可维系的格局。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各种要素制约的加剧,使部分低端环节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再工业化的趋势。
“当中国的制造成本接近发达国家时,供应链竞争力便会丧失。”伏广伟说,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发展,应着眼于结构调整,打破牛鞭效应,建立平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自我调节能力。
作为应对之策,昨天,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发起成立了纺织服装供应链联盟。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平台,通过组织和实施一系列项目与合作,实现联盟成员的知识分享、信息共享、经验传承、资源整合、商业模式探索以及达成最终的战略合作,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共赢”。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但短期内仍不可被替代,供应链完整、综合制造成本在全球供应链中仍具比较优势。”伏广伟说,随着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推进,以及集成创新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将会改变被动局面,推动纺织服装业由大到强转变。
据了解,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始于2008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每年举行的研究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前四次分别在上海、虎门、福州和柯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