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10:42:05评论:0 点击:
30年改革开放,30年风风雨雨,30年三星镇从穷乡僻壤走向全球最大的家纺贸易中心。三星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力量。三星如今人人创富忙,个个是老板,宝马、奔驰乡间大道,别墅里飞出欢乐的歌。三星人何以让这方黑土地变成了风水宝地、寸土寸金?
30年前,叠石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它地处海门市和通州市的交界处,两市之间有一条仅两三米宽的界河。河上有一座石桥,供两岸居民互通,桥的东侧是海门的地界,跨过桥就是通州了。
这座石桥怎么来的?清道光年间,当地有座“杨家窑”,窑主名叫杨国民,为方便窑泥窑砖的运送,他牵头集资建造了这座石桥,开始命名为“暮春桥”。因为该桥用石头叠成,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叠石桥”,久而久之,“暮春桥”的称谓反而被淡忘了。1937年,叠石桥已年久失修,杨家后代杨来清募集资金予以重修。“叠石桥”的名字就这么叫出来了!
上世纪70年代,三星乡政府为建立独立水系,把石桥拆除,改设泥坝。叠石桥原来的条石现在已无处可寻,倘若还在,倒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收藏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私人经商是禁止的,叠石桥附近一些大胆的村民,迫于生计,竟偷偷地干起了手工绣花的营生。开始是用绣花针一针一线地手工刺绣,做些小裙子、枕套、猫盆之类的东西,在叠石桥两头摆摊出售,倒也有利可图。当年正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而这种小手工业正在“割尾巴”之列。由于叠石桥界于两县之间,天高皇帝远,乖巧的村民们,钻了“两不管”的空子,东边有人来割,把“尾巴”甩到西边去,西边有人来割,把“尾巴”甩到东边去,这游弋的尾巴始终没有割掉,以至“尾大不掉”。林西村支部书记张建平(后任海门工商局局长)等村干部明里不声张、暗里支持妇女搞绣花,成为夜幕下的绣花专业村。后来,适逢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条“尾巴”竟迅速地长大了。
30年前海门三星叠石桥的老百姓是在简易的竹棚里销售自家加工的家纺产品,1985年,简易竹棚拆除了,改建了砖木结构的营业用房,1992年,兴建了叠石桥绣品城,199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列为“中华之最”。到2001年,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开门营业了。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叠石桥家纺产业的一次腾飞。进入21世纪,市场发展加速,2007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同年全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亿元。
进入21世纪来,按照工业化、外向化、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战略和“争当全市经济排头兵,建设家纺产业特色镇”的总体要求, 三星开始由一个镇向一座城,并成为海门城市副中心的要求进发。
如今我们眼里的海门叠石桥已然是“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一个被世界呼喊的名字。三星人真的用自己的双手秀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