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

古人结婚用被有什么讲究?

《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当”,也是财富象征之一。据《梁书·裴之横传》,裴之横少年时不学好,其兄裴之高为了激励他,有意做了一床窄小的被子给他盖,且只给他吃蔬食。裴之横发誓:“大丈夫富贵,必作百幅被!”后来,裴之横果然发达了,真的做了一床百幅宽的被子。这床大被可谓“古代第一被”,放在今天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么大的被子怎么盖。

古人结婚用被也讲究被幅,但更看重用料。有条件人家的被子用绫罗绸缎来做,所谓“锦被”、“绮被”、“罗被”都属于这类高档被子。据《太平御览·服用部九》引《东宫旧事》,晋太子便有“七彩文绮被,又有绛文罗被”。太子结婚时还要给妃子准备:“彩柸文绮被一、绛具文罗一幅被一、绛罗文绣四五幅被一。”

结婚用被也叫“双人被”、 “鸳衾”,俗称“鸳鸯被”。东汉《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客从远方来》的诗将其称为“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在当上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时,她的妹妹赵合德送来了一批高档用品,其中就有“鸳鸯被”、“鸳鸯褥”。

古代最著名的一床鸳鸯被是后蜀主孟昶的。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鸳衾,孟蜀主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织成。”陶宗仪之所以记下孟昶这床鸳鸯被,是因为这床双人被的形制很特别,古今仅见:“被头作二穴,若云版样,盖以叩于项下。如盘领状,两侧余锦则拥覆于肩。”把被头挖成衣领样,盖在身上刚好露出两个脑袋。

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

《遵生八笺》:“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晋人陆云在《与兄机书》里记载,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

夏被(单被子、小被子)与冬被一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这种空调被叫“神锦衾”,为大轸国所进贡:“神锦衾,冰蚕丝所织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龙文凤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现代的“棉被”一词在古时写作“绵被”就是此原因。

古时一般人是用不起绵被的,穷人只能盖“布衾”,而有钱人才用“丝衾”。在现代考古中,多有丝衾实物发现,如1970年发掘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不腐女尸,整个尸身包裹物多达20层,其中除了衣、袍外,还有4件丝衾,2件麻布单。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连。

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芦花被”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的,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即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

原创文章,作者:hometexjo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ometexjoin.com/new/?p=293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