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3 16:50:46评论:0 点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力的提高,对家纺设计产品的需要也日益提高。环保、低碳意识的深入人心,色织提花面料开发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提花面料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
为了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国内外各个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提花面料的设计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提花面料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相对印花面料、绣花面料而言,周期长,开发成本高,市场反应慢,但一旦被市场接受,它就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是非常慎重的。
国内提花新产品多数主要体现在新材料的运用上,在组织结构及视觉效果上并没有大的突破,表现技法不丰富,缺乏优质独特的设计,产品缺乏亮点。在设计水平上、织造工艺水平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思维过程不能适应提花面料新产品开发的需要。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我们通常将设计师的思维在哲学和心理学上的理性概念,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得以实践的过程称为设计思维。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设计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思考过程、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对产品设计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方式的物品的行为过程。设计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提花面料开发的常规思维
提花面料新产品设计开发常规思维过程是整体设计、纹样设计、意匠设计、轧制纹板或生成电子纹板、装造设计、织造工艺设计、后整理设计。其中整体设计是根据织物的用途、销售对象、流行趋势等因素,确定织物的风格,选定原料、线型、确定门幅、经纬密度、设计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流程及必要的后处理工艺。提花面料的设计开发过程是设计人员综合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在常规的设计思维支配下,必须先有产品的规格,再有产品设计。这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之中,往往受制于企业原有材料,原装造,往往从如何降低成本出发,使企业自身产品同质化,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许多设计人员先根据已有的织物分析出其经纬密度、组织结构再运用到新的纹样中去,使得产品开发变成纹样、色彩的开发,新产品开发成为仿样设计,而产品的本质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由于产品设计人员主要进行纹样、色彩的设计,而工艺设计人员的水平主要看织物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设计人员迷失了自我,工作没有激情,没有成就感,自身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造成该领域设计人才流失严重。
意匠设计
设计思维之二是从意匠设计入手。在国内许多提花设计部门或设计工作室人员组成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意匠设计、纹板设计人员,使提花面料设计是由分工合作的两部分或三部分人员组织。这仿佛是电子产品加工流水线上技工一样。相互之间有联系,但缺乏沟通,每个人只能完成产品制作中的某个环节,永远也不能独立制作一件完整的产品。这也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中的器官,任何一个产生病变,都会影响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提花面料的设计各环节间联系的紧密性尤为显著。由于纹织CAD的广泛应用,使提花面料的设计无论原稿是手绘的还是用PHOTOSHOP、CORELDRAW绘制的纹样,最终还是要导入纹织CAD中进行意匠图修改、排纱、设计组织、生成纹板。因此使人们产生误区,提花面料设计可以在纹织CAD中完成,这必然使提花设计过程从意匠设计入手。
意匠设计是根据纹样结合织物组织将花形放大并用点子绘在一定规格意匠纸上的图样,意匠图上涂绘的颜色代表织物中不同的组织结构,并不完全代表花纹的色彩,也不必与纹样色彩完全一致,有时为了修改意匠方便,特地将色间拉大距离,使花界分明。但为了选择纱线色彩与组织结构设计,尽量要接近设计色彩。
由于意匠图是用色彩表达不同的组织,因此是平面的,而提花面料本身是立体的,不同组织体现不同的层次、不同光泽、不同的色彩。而单用平面纹样造型的色彩表达,表达不完整,不直观。在组织配置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根据设计的色彩及已往的经验进行组织的配置,使组织结构设计目标重点放在如何体现色彩,运用较多的是原组织及其变化组织,缺乏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使最终面料如一碗清水,清澈见底,平淡无齐,缺乏细节。
再则提花设计从意匠设计入手,设计效果不够直观,很难就前期的花样设计有预先的感知,难以判断其结果的优良,对企业来说很难判断和决策,设计师与生产企业在纹样设计上沟通需要更多的语言描述,而不是借助图形语言的直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