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叠石桥家纺品牌网——十大家纺品牌

南通家纺商会、海门工商联、海门叠石桥家纺浙江商会联合主办 | 中国家纺加盟网全程企划

   

张謇的故事:我家三代和大生三厂

发布时间:2014-06-16 10:06:03

  我、我的母亲、我的奶奶都是大生三厂和通棉三厂的工人,我全家共有11个人在这个厂工作过,我们一家三代从1922年到2006年,陪伴这个由张謇创办的纺织厂走过了84个春秋。

  近代实业家张謇于民国10年创办大生三厂。早在1913年,张謇从老家常乐向南8里来到这里考察厂基。当年这里茫茫一片农田,没有村镇,但川洪河(青龙河)穿此而过,北通四甲运盐河,南抵长江,向西15华里,为海门县城,棉花和纱布供销两便,于是他就拍板定下在这块土地上建设大生三厂。

张謇的故事:我家三代和大生三厂

  据考证大生三厂真正破土动工,是在1919年7月,土建结束于1920年12月,仅用18个月时间便在一片农田上矗起了一座现代化工厂,张謇要求所订机器必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全厂规划,就一、二厂之老式加以改良而订。凡前此经验觉有局促难以舒展之处,均廓而大之,俾适于用。意在他日修理上,扩张上可以省却许多手续,有一劳永逸之美,无枝枝节节之嫌,犹人家之治产,取其久长受用者也。”

张謇的故事:我家三代和大生三厂

    工厂于1921年九月初十开车出纱。当年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曾解释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张謇的大生三厂开机生产后的第二年,我们家三代人的故事也开始了。

  先从我奶奶陈福来(1889~1970)的名字说起,她用的这个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1922年为了免去繁琐的手续,尽快到大生三厂上班,用了别人的名字顶替的。爷爷和奶奶祖籍山东,爷爷翟汉成(1889~1925)于1921年带着8岁的儿子逃荒,来到海门谋生,第二年奶奶坐着她父亲推着的独轮小车,心急火燎地来找丈夫和儿子,他们在三厂相聚,并在这个人生的第二故乡安家落户、延续后代。奶奶陈福来先是在大生三厂做技术要求不高的拣花工,后到织布车间学习织布,就这样做工赚钱养活全家。几年后,工厂对技术要求更高,奶奶因不能掌握先进技术,于1929年离开了她的工厂,她是大生三厂的第一代纺织工人。

  母亲名叫刘凤清(1921~2010),1929年进大生三厂,在纺织车间做童工,可以说是大生三厂第二代纺织工人。她一进车间就跟带班师傅学接细纱头,小小年纪,个子还不如机器高,垫一张小凳子上机操作。她每天要上8至10个小时的班。她跟我们说,活虽然累,但可以赚钱贴补家用,几年后技术熟练,工资提高了,比在田里做好多了。在她的带动下,母亲的两个妹妹也去了大生三厂当工人。先进的纺织技术,工厂车间的集体生活熏陶着姊妹三人和厂里的工人们,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时家里的收入也好了许多。

  父亲翟金铎,(1916~2005)8岁随那年祖父逃荒来到三厂,在厂里当过搬运工,打井工,在乱世中谋生。抗战时期的1940年春,父亲和爷爷一样找了一个纺织女工为妻子,父母新婚,这是人生的大事,虽然条件艰苦,他们还是从牙缝中省下钱,到三厂照相馆拍照留念。

  前几年我去唐闸看到大生码头的牌坊,一幅翁同龢为大生纱厂题写的对联,牌坊为四柱三门式,中门二柱上刻有文为:“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张謇还为大生纱厂题词“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他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灵涂炭的中国大地,大生三厂的确给海门百姓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我奶奶、母亲和我的姨妈在大生三厂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奶奶和母亲用在大生三厂做工挣的钱抚养了她们的后代。她们经历了大生三厂创办时期、日寇占领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通棉三厂四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1949年4月海门解放,工人翻身当家作主,母亲刘凤清操作技术好,被评选为组长,1971年她光荣退休。她一生在纺纱机旁工作了42年,解放后为新中国干了21年。

张謇的故事:我家三代和大生三厂

大生三厂解放场景

    2009年我搀扶母亲到三厂职工医院去体检,她见到几十年前一起在纺织机前工作的老姊妹,回忆往事、唠唠家常,享受着晚年的幸福。前年一月母亲病重住在三厂医院,从北窗又看到了她劳作了一辈子的大生三厂厂房,她默默地望着她熟悉的厂房,仿佛向他们作最后的告别。几天后她因病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她朝思暮想的大生三厂。

  弟弟翟玉梁是老六,父母要他继承自己干了一生的纺织技术饭碗,为他选择到南通纺织学校学习,这样弟弟尊从父母之命走上求学之路。他每次回家都要讲讲学校的历史,夸夸张謇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告诉我们他上的学校也是着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是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张謇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而创办该校,并为之确立下了不受制于洋人而自立的办校宗旨。张謇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初创成功后,为塑造优良校风又亲自题撰校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纺织技术人才,改变了中国纺织业全依赖洋人的历史,学校声誉大振,美名远扬。

  我们六个子女,其中有三个进了三厂,我们都是1979年进厂的,我和小阿哥是知青上调进厂,正巧弟弟那一年从南通纺织学校毕业后分配进了三厂,一家人有3人同时进了三厂是一个欢欣鼓舞值得庆贺的大事。那天家里烧了一桌菜,庆祝一番,母亲给我们讲起了大生三厂的历史,她说你们都是听着大生三厂的波螺(汽笛)长大的,解放前,三厂实行二班制,波螺一天拉两次;解放后改为三班制,一天拉三次,这是工人上下班的信号,每次拉三遍。第一遍三声,提醒工人准备上班;第二遍二声,催促工人进厂门;第三遍一声,通知正式工作。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波螺是不可缺少的报时工具,一批批工人每天随着波螺声而进出工厂,也培养了我们工人严谨团结的优良传统。你们以后到了工厂上班,第一点要记住的就是遵章守纪、学好技术。我进厂分配在织布车间,按照母亲的嘱咐勤学苦练,几年后也成为织布车间的技术标兵。弟弟被提升为车间主任,参加了工厂的管理。前几年我也光荣退休,离开了心爱的工厂。

张謇的故事:我家三代和大生三厂

  三厂是我家,我经常经过大生钟楼,这是大生三厂的标志,这里有我全家三代11个人曾经工作的厂房,几经风霜,几经磨难,这座最终敲开历史新篇章的大生钟楼依然雄伟高大。

Copyright (C) 2010-2011 hometexjo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家纺加盟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09813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